《"麦"向世界》讲述河南小麦的金色旅程

2017年05月17日00:00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范昭 实习生 蔡曼玉)“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自古以来就是百姓生活、国家建设的必需品。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常年的小麦种植面积约为490万公顷,占全国小麦总种植面积的20%以上;小麦总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5%以上,每年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小麦占全国的25—30%,均居全国第一,一直被誉为“天下粮仓”。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以及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中外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越来越频繁,河南的小麦制品逐渐出口,出现在外国人的餐桌上;另一方面,国外的优质小麦也进口到中国,为更多爱吃西餐的中国年轻人制作面包、披萨等西方美食。不仅小麦的种植历史贯穿中外文明史,同时,由小麦衍生出的饮食文化又促进着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与交融。

      在“一带一路”国际论坛到来之际,大河网推出特别节目《我@河南之“麦”向世界》,邀请到中国粮食博物馆 筹建办主任、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师高民,为您讲述河南小麦的金色旅程。

     小麦的来龙去

     国内外的普遍看法都认为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起 源于西亚。考古证据显示至迟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通过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传入到中国境内,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 农业的主体农作物。这条“小麦之路”早于丝绸之路2000余年。

    但是,目前有很多证据可以显示,我国也是小麦的原产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发现了“西藏半野 生小麦” 这种半野生小麦穗轴等的原始特性,比国际上承认的“斯卑尔托原始小麦”更加原始,可以说明,我国也 是小麦的故乡。在我国海岱地区发现4600年前炭化小麦,可推测,小麦在我国的种植年代更加久远。

不可否认,小麦在中国的出现,逐步取代粟和黍,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

     河南小麦加工业的发展

     中国对小麦的加工历史是最悠久的,加工技术也是最先进的。小麦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 方便面等食物;小麦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小麦还可提取小麦胚芽油、麦胚多肽、胚芽蛋 白营养粉、蛋白质做人造肉、淀粉等。除了在食品行业得到应用广泛外,小麦在其他行业的应用也得到蓬勃发展,如 医药、化妆品、特制水泥等建筑材料、环境保护的处理废水的固化物等。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的小麦加工业大省。目前,我省各类小麦加工企业达1000多家,产品小麦磨成面粉可以做各种 面食。以三全、思念等为代表的食品企业所生产的面粉、挂面、方便面、速冻食品等粮食深加工产品均为市场占有率 的“全国冠军”,实现了由“天下粮仓”向“国人厨房”的历史性转变。

     “一带一路”倡议下小麦的金色旅程

      据大河网记者了解,思念食品旗下的产品不仅拥有全国千余个销售终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而且,其生产的食 品产品已出口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欧盟地区和中国港澳地区等多个国家 和地区,受到海内外华人以及国外消费者的欢迎。

      思念、三全等企业的成熟壮大,不仅带动河南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更带动了小麦等农产品的行业发展。

2017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河南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 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作为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这对于河南在引进外资和资源共享等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

      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以及河南自贸区的各项优势,河南小麦产品即将踏上一段意义非凡的“金色旅程”。

编辑:王双飞